離婚財產糾紛:丈夫出軌給情人轉賬,妻子能否要回?女子張某與男子杜某經人介紹相識相戀,2011 年步入婚姻殿堂。原本應是攜手相伴、相互扶持的二人,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,卻遭遇了重大危機。杜某在生活中結識了史某,隨著交往的深入,兩人發展成了情人關系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在近兩年的時間里,杜某瞞著妻子張某,通過微信轉賬、發紅包以及直接送現金等多種形式,累計向史某贈予財物,價值高達 2.7 萬余元。這些財物均來自夫妻共同財產,杜某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妻子張某的合法權益。
紙終究包不住火,杜某的出軌及贈與行為被張某發現。得知真相后的張某,內心充滿憤怒與委屈,她第一時間要求史某返還丈夫贈與的財產,然而,史某卻拒絕歸還。無奈之下,張某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,將丈夫杜某及 “第三者” 史某一同訴至法院。張某在訴訟請求中明確要求,法院確認杜某的贈與行為無效,并判令史某返還全部 2.7 萬余元財物。
案件受理后,承辦法官深知此案不僅關乎財產糾紛,更涉及家庭關系的破裂與修復,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矛盾。于是,法官通過電話多次與雙方當事人聯系溝通,耐心傾聽他們的陳述,詳細了解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,充分掌握了雙方的訴求和意見。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后,法官決定立即組織雙方進行訴前調解,希望能以平和的方式解決爭端。
調解過程并非一帆風順,雙方當事人各執一詞,情緒異常激動,言辭激烈交鋒。為了有效化解矛盾,承辦法官采用了 “釋法明理 + 心理疏導” 相結合的方法,并運用 “背對背” 調解策略。
法官先對被告史某和杜某進行釋法明理。法官指出,根據我國法律規定,在婚姻存續期間,夫妻對共同財產享有平等的處理權,杜某單方將夫妻共同財產贈予他人,此行為已嚴重侵犯了妻子張某的合法權利。而且,這種贈與行為違背了公序良俗,從法律層面看,該贈予行為應為無效,史某理應將受贈財產予以返還。同時,法官嚴肅勸導杜某和史某,他們保持不正當男女關系的行為,與我國《民法典》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的規定背道而馳,杜某違背了夫妻間相互忠實的義務,嚴重傷害了妻子和家庭。他們的過錯行為不僅破壞了張某原本美滿幸福的家庭,也對社會公序良俗造成了不良影響。
另一方面,法官也積極勸說原告張某。法官從維護家庭和諧穩定的角度出發,提醒張某考慮到與杜某多年的夫妻情分,以及二人育有一孩的現實情況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完整的家庭環境,給丈夫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,或許能讓家庭重歸正軌。法官鼓勵張某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態度面對此次危機,嘗試修復破損的婚姻關系。
在承辦法官耐心、細致且專業的調解下,僵持的局面逐漸緩和,當事人之間最終達成了調解協議。被告史某同意返還 2.7 萬余元財物,杜某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真誠地向妻子承認了過錯。聽到丈夫誠懇的表態后,張某心中的堅冰開始融化,她表示愿意再給丈夫一次機會,前提是杜某能夠徹底回歸家庭,以后遇到事情多與家人溝通,共同守護家庭的完整與幸福。至此,這場因丈夫出軌行為引發的紛爭,在法官的傾力調解下,終于得以平息。
此案的成功調解,不僅化解了當事人之間的矛盾,還鞭撻了丈夫及其情人的不道德行為,維護了一個家庭的團結與利益。法官提醒廣大民眾:追求愛情本身并無過錯,但任何違背公序良俗和突破道德底線的 “愛情”,必將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評價。特別是婚外贈與行為,這不僅是對婚姻忠誠原則的公然踐踏,更是對社會倫理秩序的嚴重挑釁。從法律層面來看,此類行為被明確認定為無效,既無法獲得法律的保護,也無法實現贈與者所期望的法律效力。希望每個成年人都能時刻保持理性與自我克制,嚴格謹守法律的邊界與道德的底線,共同營造一個尊重愛情、珍視家庭、崇尚法治與美德并行的和諧社會環境。
律師解讀:原配追討贈與 “第三者” 財產的法律依據與實務要點
在婚姻關系中,夫妻共同財產的保護至關重要。近年來,因一方婚內出軌并將夫妻共同財產贈與 “第三者” 引發的糾紛屢見不鮮。此類案件不僅關乎財產權益,更涉及道德倫理與法律規范的交織。從法律專業視角深入剖析,有助于在遇到類似困境時,合法有效地維護自身權益。
一、贈與行為為何無效:法律原理剖析
違反夫妻共同財產處分規則:依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,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,若無特別約定,夫妻對共同財產形成共同共有關系。這意味著夫妻雙方對全部共同財產不分份額地共同享有所有權,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重要處理決定時,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,取得一致意見。一方擅自將大額夫妻共同財產贈與他人,如案例中杜某向史某累計贈予財物價值高達 2.7 萬余元,明顯超出日常生活需要范圍,屬于無權處分行為。這嚴重侵犯了另一方對共同財產的平等處理權,違背了夫妻共同財產的處分規則。
違背公序良俗原則:公序良俗是社會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統稱,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。有配偶者與他人婚外同居并贈與財產的行為,嚴重違背了公序良俗。這種行為不僅破壞了婚姻家庭的穩定,挑戰了社會倫理道德底線,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。在法律層面,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。杜某與史某保持不正當男女關系,并贈與財產的行為,因違背公序良俗,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。
二、原配如何維權:證據收集與訴訟策略
證據收集要點:對于原配而言,收集有力證據是維權的關鍵第一步。首先,轉賬記錄是重要證據之一,包括微信轉賬記錄、銀行轉賬流水等,這些記錄能清晰顯示贈與財產的時間、金額及流向,可直接證明贈與行為的發生。例如,通過查看丈夫的微信支付記錄,發現其頻繁向特定對象轉賬且金額較大,而該對象經證實為婚外情人,此轉賬記錄即可作為關鍵證據。其次,聊天記錄也極具價值,若聊天內容包含曖昧信息、贈與財物的協商或確認等,將進一步夯實證據鏈條。如聊天中一方提及 “給你買個禮物”“這錢你拿去花” 等表述,結合轉賬記錄,能更有力地證明贈與行為的存在及性質。此外,若有證人證言,如知曉內情的朋友、同事等證明雙方存在不正當關系及贈與行為,也會對案件起到重要支持作用。
訴訟策略制定:在訴訟過程中,原配通常將出軌配偶和 “第三者” 列為共同被告。以侵犯夫妻共同財產權為由,請求法院確認贈與行為無效,并要求 “第三者” 返還受贈財產。在法庭辯論中,強調夫妻共同財產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一方擅自處分的違法性,同時闡述贈與行為違背公序良俗的本質。例如,向法庭說明夫妻共同財產是基于婚姻關系產生的整體,任何一方無權單獨處置,而婚外贈與行為不僅損害了配偶的財產權益,更破壞了社會公序良俗,不應得到法律支持。對于 “第三者” 可能提出的抗辯理由,如不知情、財產已消費等,提前準備好反駁依據。若 “第三者” 稱不知對方已婚,可通過證據證明其知曉或應當知曉對方婚姻狀況;若 “第三者” 表示財產已消費,可要求其提供合理消費憑證,否則仍應承擔返還責任。
三、法律后果與執行:財產返還與其他責任
財產返還方式與范圍:一旦法院認定贈與行為無效,“第三者” 應將受贈財產全部返還。返還范圍包括贈與的現金、物品等全部財產。若贈與的是房產、車輛等不動產或特殊動產,且已登記在 “第三者” 名下,應協助辦理過戶手續,將產權恢復至夫妻共同財產狀態;若贈與的是現金且已被消費,“第三者” 應按照贈與金額進行折價補償。在實際操作中,可能會遇到 “第三者” 拒不返還或隱匿財產的情況,此時原配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,通過查詢 “第三者” 的銀行賬戶、房產、車輛等財產信息,采取凍結、查封、扣押等強制執行措施,確保財產能夠順利返還。
出軌方的其他法律責任:除了贈與行為無效導致財產返還外,出軌方在婚姻關系中因違反夫妻忠實義務,還可能承擔其他法律責任。在離婚訴訟中,若原配主張離婚,出軌方作為過錯方,在夫妻共同財產分割時可能會少分財產。根據《民法典》相關規定,法院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,會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,按照照顧子女、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。此外,原配還可依據法律規定,向出軌方主張離婚損害賠償,以彌補因對方出軌行為給自己造成的精神傷害和財產損失。